曹操的佩剑青釭剑和倚天剑到底去哪里了?“说曹操,曹操到”其实它的下一句更经典,您知道吗
本文目录
- 曹操的佩剑青釭剑和倚天剑到底去哪里了
- “说曹操,曹操到”其实它的下一句更经典,您知道吗
- 曹操去世后,墓地埋在哪了
- 曹操观了哪儿的海,写下了《观沧海》
- 东汉末年的曹操屠徐州一事,屠徐州的范围是哪到哪儿
- “说曹操曹操到”出自哪里
曹操的佩剑青釭剑和倚天剑到底去哪里了
曹操的佩剑青釭剑和倚天剑到底去哪里了?这问题要是从演义小说的角度来回答,很好回答,但是如果从正史角度来回答,那么答案只有四个字:子虚乌有。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咱们还是从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的角度来回答一下吧:曹操的青釭剑被窝囊废夏侯恩背着,被赵云抢走了。后来关羽的女儿出嫁,赵云就把青釭剑当做了陪嫁之物——这也是四叔对侄女的一片心意。
至于倚天剑,在春秋时期辞赋大家、屈原的学生宋玉就曾描述过,而曹操所佩戴的倚天剑,也绝对没有传给灭绝师太,因为灭绝师太的倚天剑是神雕大侠杨过用玄铁重剑打造的:一分为二,而且里面藏着九阴真经,好像还有降龙十八掌、武穆遗书——只是很奇怪锻造的时候高温居然没有烧坏经书。据说那把倚天剑改造成的匕首,后来还变成了韦小宝的防身利器。
以上都是野史传说,不足为信,就是逗大家一乐,正史中根本就没有夏侯恩这个人,所以赵云不可能从一个姓夏侯的手里抢什么青釭剑。夏侯恩的原型为夏侯廉之说也不靠谱,因为曹丕篡汉之后,夏侯廉还活着呢,沾了夏侯惇的光,还被封为了列侯。
《古今刀剑录》明确记载,曹操随身佩带的既不是倚天剑也不是青釭剑,因为在后汉三国时期,早就有了百炼钢,才不会有人脑袋进水去佩戴什么铸造出来的青铜剑——所谓“上古神兵”,就是刻好模子用青铜合金浇铸打磨,其强度和锋利程度,都要远逊于后世折叠锻打出来的刀剑。别的不说,就是那把越王勾践剑,用咱们常用的菜刀也能砍断。
曹操佩戴的宝剑,名字不是很高大上,但是却很切合他的身份:“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估计这宝剑是某个马屁精事先打造好放在那里的,跟篝火狐鸣鱼腹丹书是一个道理。
而赵云也不会用什么青釭剑,因为他有更好的宝剑:“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蜀主八剑刘备家用了四把,诸葛亮、关羽(应该是赐给了关羽的儿子,因为刘备打造蜀主八剑的时候,关羽已经牺牲)、张飞、赵云各得到了一把,而且诸葛亮那一把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在某位将军手里,名字就不提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所谓“上古神兵”只是在当时有一定的优势,新石器取代旧石器,青铜取代新石器,钢铁取代青铜,现在合金钢又取代了碳素钢,让铁器时代的将军拿把青铜剑上阵,那不是杀敌,而是送死……
“说曹操,曹操到”其实它的下一句更经典,您知道吗
说曹操,一操到。这一句话是汉献帝留(流)传下来的一句经典名言。
当汉献帝在被董桌老贼挟持,受尽了折磨但无人解救。当时有一名随侍向献帝献计说,听说曹操文武全才,能征善战,对大汉有忠心,若能请得曹操到来,何愁董桌不死?不如召曹操前来救驾吧?献帝同意了这个方计,正准备派人去接曹操时,然而曹操确不请自到了。汉献帝很是惊讶,因此汉献帝便随口而说:说曹操,曹操就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显示的是有一种心灵感应似的期盼与巧合而已。曹操来了,汉就有救了,我就安心了。这是当时汉献帝的心情与自慰而已。其实除不知曹操的到来,直接葬送了汉朝天下。而曹操的奸雄之心则胜过袁绍,董桌数倍矣!(玉允,貂蝉,董卓,吕布相互奔杀的一节就略简了)
而题目的指向,说的是后半句。其实这句话并无后半句。从网搜来看,后半句都是人为自编的。大多数人都说后半句是:当年错过,岂不好笑。这句话是能人随想象嫁接上去的。原因是,因曹操在徐州和吕布交战时,被吕布打败了。打败后他要逃跑。他在前面跑着,吕布在后面追,眼看就要追上了,有人向曹操献计,让曹操换上了小兵卒的服装。当吕布赶上曹操后,一看尽是小兵,他也未加祥察,因此未能认出曹操来。当吕布指向曹操问到,可曾知曹操逃向哪里去了?曹操随手一指说顺着那条路逃走了。随即吕布往前追赶,而曹操则侥幸逃脱了,捡拾了一条性命。
就因这个故事,好多人都顺着这个意思而说当年错过,岂不可笑。要细想一下,安接这一句,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一点意义也没有。
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成了后来的一句歇后语,这句歇后语的语底是“冤家路窄”。其意是说当曹操逃跑时,不巧又遭遇了吕布的相逢,作为曹操的本意来认识,即是说命咋那么薄,真是冤家路窄呀!
曹操去世后,墓地埋在哪了
曹操因头疼病(也有说是中风)死于洛阳,终年五十六岁,葬于邺城(今河北邯郸一代)高陵。传说,曹操有过刨人墓地的历史,他遗嘱里命人修七十二座墓冢,以防止有人掘墓。后人因为分不清七十二个墓冢那个是曹操之墓,就以七十二墓冢所在地为祭祀的地方了。
不过,在前两年好像,在安阳发现曹操墓,经过了专家的论证,确定曹操的墓在安阳,现在已经在开发了!
曹操观了哪儿的海,写下了《观沧海》
三个观点:
一是要明白曹操观了哪里的海,要清楚曹操北征的目的。
曹操为了解决北边袁氏兄弟和乌桓的困扰。摆脱前后北裹挟的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二是胜利班师时的经过地,
过去很多人以为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记载有出入,可信度低。而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中,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这是不可职否的。那么归来时,曹操经过现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北的碣石山。因为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是渤海一带较高的山。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了渤海。
三是从曹操这首诗词中解读。
曹操写的这首《观沧海》诗非常霸气,一个人立在碣石山边,东望大海的莫测变幻,写出了他的英雄气概。在曹操的心里当中,碣石、大海、以及天地之间的一人,凛然有凌人之气扑面而来。所以开句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也就是第二点所说的登上了河北秦皇岛市昌黎县北的碣石山。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波澜壮阔的《观沧海》的诗。
这是笔者的观点,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东汉末年的曹操屠徐州一事,屠徐州的范围是哪到哪儿
很多人说《三国演义》不可信,因为这本书是偏爱刘备的,其实《三国志》这本书是偏向曹操的,毕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身就是西晋的官员,自然是要以曹魏作为正统来记载所有事情。这个时候曹操屠城的事情,也就被陈寿一笔带过了。因为这件事实在是太损形象了,曹操在陈寿笔下俨然成为了千古一帝的形象,可就是屠城这件事他永远都绕不过去。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不是陈寿昧着良心就能掩盖的,《后汉书》包括很多古籍中,对曹操在徐州屠城的事情,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经过。
第一,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被陶谦的手下给杀了。
作为最近刚崛起的诸侯,曹操手里掌握着天子,而且军队纪律非常好,战斗力就跟上去了。他老爸路过徐州的时候,陶谦自然是不敢怠慢了,赶忙派人去迎接曹嵩。可是他所托非人,他派去的张闿可能被猪油蒙了心,居然打起了曹老爷子一家的主意。他自作主张将曹嵩全家都给杀了,财物也都抢走了,自己一走了之,留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给陶谦,陶谦差点被气死。也正是因为这件事,陶谦知道徐州肯定不得安宁,所以他才会主动将徐州让给刘备,不然这么大的产业,鬼才愿意跟别人分享。
第二,曹操得知这件事,连夜起兵,可背后却遭到了吕布的偷袭。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桥段,曹操带着人马为父报仇,一个个都带着白孝,看着十分瘆人。这个时候的曹操就想着报仇雪恨,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刚出门被多久,自己的后方就被吕布给偷袭了。这个时候刘备劝和的信也到了,曹操索性就卖了个面子给刘备,反身去对付吕布了。其实真实的历史上,曹操压根就没有在意吕布的袭扰,而是直奔徐州而来。陶谦压根就不是曹操的对手,徐州城在一战过后,便被曹操给夺走了。而陶谦不得不逃到了郯城,曹操见打不下郯城。转身就攻打徐州其他几座城池,全都给他打下来了。
第三,曹操到底屠杀了几座城池的百姓?有多少人呢?
郯城一时之间打不下来,陶谦也抓不到。曹操心里十分苦恼,索性就攻打沿途的几座城池。取虑、雎陵、夏丘这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安徽灵璧,江苏徐州睢宁还有就是安徽泗县。这三个地方当时都是徐州的管辖范围,曹操带着恨意,对这三座城市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记载,一共杀了几十万徐州老百姓,尸体全都扔进了泗水之中,泗水的水流都为之断流。甚至连当地的鸡犬都没有留下一只,可见屠杀的惨况是多么严重。如果你是一个曹操迷,你现在还觉得他是英雄吗?
第四,陶谦有罪,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打不下陶谦,拿老百姓撒气算英雄?
我不能理解的是,一向被大家认为是英雄的曹操,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却犯起了糊涂。他的父亲被张闿杀了,的确是需要报仇,为什么要找老百姓报仇呢?即使张闿逃跑了,那也可以让张闿的领导陶谦来承担这个责任。你没办法击败陶谦,就拿徐州的老百姓撒气,这也能称之为英雄?正是因为谁都知道,这件事如果被证实,那曹操的名声可就毁掉了,所以三国志中刻意将这一段给抹杀掉了。但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可能蛛丝马迹都不留着,所以后汉书中将这一段详细地记载了下来。
第五,曹操是真的糊涂了吗?他这么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很怀疑当时曹操的脑子是不是坏掉了,因为不管是哪个想要夺取天下的人,都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当时他已经打下了这几个地方,这几个地方的老百姓完全就是曹操的子民了,他可以在这里征兵收税,是不是比杀掉这些老百姓要划算的多呢?我认为曹操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曹操本人想要借此向陶谦示威,让陶谦知道自己的厉害,有仇必报,这件事做了以后,其他人就再也不敢随便得罪曹操了。第二就是曹操此刻真的昏了头了,仇恨已经充斥了他的大脑,除了发泄他别无选择。江湖小晓生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曹操在攻打这几座城池的时候,遭到了老百姓强烈的反抗,所以曹操才会屠城来解决这件事。
“说曹操曹操到”出自哪里
“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是俗语,也是常用语,那么它岀自那里?
关于这句话的来源有多种,主要的有三种:
一、民间传说“救驾”:
有一日,汉献帝在同李傕和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一般来说,战场上往往是“穷寇莫追”,想不到李郭二兵合一继续追拿汉献帝。
当时,曹操虽不在身边,但就有人建议曹操前去“救驾”,这是基于曹操平剿黄巾军有功的份上。然而,信使未派岀,李郭联军己杀到。万分紧急情况之下,奉曹操之命的夏侯惇率军“保驾”成功并击溃了联军。
二、《三国演义》“记载”: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记载:曹操先前讨伐董卓后,时任东郡太守,后来因他平剿黄巾军有功,被加封为镇东大将军。
这一年,董承和杨奉“护驾”到洛阳后,仍担心李傕和郭汜再来犯。于是,建议汉献帝,宣曹操入朝,以防不测。
曹操接旨后,带上山东之兵前来“救驾”。他刚到城外,适逢李郭二兵来攻打,就此顺势击溃了敌军。
三、吕布追赶“曹操”:
一日,曹操同吕布大战,溃败便落荒而逃。吕布追杀,当他戟刺曹操头盔时,急问到“曹操那去了?”曹操曰:“前头那个黃马夹者是也。”
吕布听说,纵马向前追赶。《三囯演义》第十二回中毛宗岗评:“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
这就是“说曹操,曹操就到”之典故由来,虽有差异,但不失曹操的厉害之处。
由古观今,现在人们的口头禅“说曹操,曹操就到”又何义呢?
历史上的曹操,手腕毒辣,大权在握又阴险狡诈。他曾狂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现在,人们常言“说曹操,曹操就到”,事实上就是当人们在讨论某个人的事情或者说及有关于他的事情时,此人就会突然岀现在眼前,让人惊心一跳、也想不到。
也许是神应,或许是此人早知道吧,但都对于人们当时的感觉产生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能及时而准点见到此人而利用此人快速办好事,坏的就不吉利了,有些话让他(她)听到了并不好,可能因提前泄密而坏事,以后得小心防着点。
总之,“说曹操,曹操就到”在当下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既定俗语,如谚云:“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不学吕布,要自我把握。
更多文章:
csol榴弹枪(CSOL有一把打十发出榴弹的是什么枪,是红色的)
2024年6月24日 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