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科技新闻有哪些(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本文目录
-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 科学新闻有哪些
- 2018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解读
-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了,这是怎么选出来的
- 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
- 两院院士评出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什么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1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投票评比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公布。圣功“探火”、中国空间站、二氧化碳到木薯淀粉的从头合成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全世界第一个“自身拷贝”活物智能机器人问世、核反应向“打火”迈进一大步等成果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在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在我国初次火星检测每日任务获得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打开有些人长期性停留时期”“嫦娥五号试品关键科学研究成果依次出炉”等三项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关键成果入选,呈现宇宙空间中的中国影子。
“在我国完成二氧化碳到木薯淀粉的从头合成”“在我国精英团队凭摆脱‘量子霸权’的超级计算机运用夺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我国科学家观察到至今最大动能光量子”“异源四倍体野生稻迅速从头开始训化得到新突破”等重要科技进展也与此同时入选,展现了中国生物学家完成独创性提升、摆脱技术性垄断性的成果。
此次评比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举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筹办。该项本年度评比迄今已举行了28次,使群众进一步掌握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趋势的动态性,对普及化科技进步具有了主动功效。今后我国对于科研的投入应该会加大力度,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建设的新高度。
科学新闻有哪些
1、5G技术
5G技术带来的不仅是通信速度上的飞跃,更是应用内容的扩大,是6G、7G的起点。5G网构建理念的变化,给通信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冲击,未来通信技术的难题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技术进步加以解决,而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方法,满足人类新的通信技术变革的需要。
此外,5G技术的应用还给社会管理带来较大冲击,各国有必要更新法律法规,应对和解决因5G网普及带来的网络安全等新的社会问题。
2、3D打印
3D打印在精密仪器领域的应用更快、更现实,如目前已经可以打印出航空发动机喷嘴等。而打印人体器官,前提是必须彻底搞清细胞和组织的机理,这需要在生物学上取得较大突破之后。
3、新型发动机
未来的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电动飞机和高速火车,均需要更加先进的电机和驱动。使用铁、铜和永磁稀土材料制造出来的发动机,会为这些新的技术产品得以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赵华也指出,汽车动力系统正由内燃机向着48伏混合动力、插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快速发展。由于内燃机具备经济、高效和寿命长等特点,因此仍将是移动动力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应对环保要求,科研人员加快了零排放内燃机研制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这些重大科技领域问题,听听专家怎么说
2018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解读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直接操纵细胞基因组,研究人员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
曲面加速光束
美国和以色列科研团队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此实验可用于模拟广义相对论现象。
幽灵粒子
来自太空的一个高能中微子横穿南极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科学家认为其来源可能是耀变体。
探访“贝努”
人类探测器首次探访小行星“贝努”,发现其岩石外表下暗藏着水留下的踪迹——羟基。
跃迁
100多年前,科学家首次在氢原子内观察到其最基本跃迁,如今在反氢原子内实现并观察到这一跃迁。
科技 创新发现,改变着地球上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对现实的看法。2018年的十大国际 科技 新闻,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人类思维的深刻和创造能力的无穷:石墨烯旋转特定角度可变超导体、精确定位“幽灵粒子”起源、首次造访小行星并发现水……如果你还没有了解这些最新的科学进展,现在是时候了。这些成果正在为无数科学家提供灵感,带领他们继续突破人类能力的极限。
1 49量子位超导测试芯片交付
又一家 科技 企业接近实现“量子霸权”目标。
英特尔公司今年宣布,已成功设计、制造并交付49量子位超导测试芯片“Tangle Lake”,这一名字源于阿拉斯加湖泊,意指这些量子位需在极冷温度等条件下工作,其将使研究人员能评估和改进纠错技术,并模拟一些计算问题。
计算界“新秀”——量子计算潜力巨大,当前最好的超级计算机需数月或数年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药物开发、金融建模、气候预报等,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解决。
“量子霸权”被认为是量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点。“量子霸权”指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超过传统计算机,实现对于传统计算机的“霸权”。有观点认为,超过50(左右)量子位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将一骑绝尘,令传统计算机望洋兴叹。目前,“量子霸权”已引英特尔、IBM和谷歌等巨头竞折腰。IBM去年底宣布成功研制出一款50量子位处理器原型;谷歌也计划很快推出49量子位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目前量子计算仍处于初期阶段。业内人士估计,量子计算离解决工程规模问题或许还有5—7年;而要想具有商业实用价值,可能需要100万甚至更多量子位。
“实现霸权”的量子计算机将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且拭目以待。
2 弯曲空间内首次实现激光束加速
这是曲面加速光束的第一次演示,操作却很简单,通过向白炽灯泡壳内发射激光得以实现。
美国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团队今年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此前,科学家已经证实光束可以在平坦表面上被加速,加速度使其沿着弯曲而不是直线的轨迹行进。新研究发现,被加速的光束也并非沿着测地线(又称大地线或短程线,可定义为空间中两点的局域最短或最长路径)移动,而是发生了偏移。
平面加速光束的轨迹,完全由光束宽度决定,而新研究表明,曲面加速光束的轨迹,由光束宽度和表面曲率共同决定。
这个看似“莫名奇妙”的实验,其实是突破性的,它拥有各种各样的潜在应用,其中之一就是模拟广义相对论现象,以进一步研究诸如引力透镜效应、爱因斯坦环、引力蓝移或红移等现象。此外,它还能提供一种新技术,用于控制血管、微通道和其他弯曲环境中的纳米颗粒。
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个联合团队现已着手研究光线在极薄的弯曲膜中传播的可能性。
3 两层石墨烯旋叠可变超导体
根据1957年的超导电性理论,某些材料能够以零电阻导电。然而,许多材料表现出所谓的非常规超导电性,无法用该理论解释。
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现,当两层石墨烯以1.1度的“魔角”旋转叠加在一起时,可模拟被称为铜酸盐的铜基材料的超导行为。也就是说,研究团队在两层石墨烯中发现了新的电子态,其可以简单实现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
这种“神奇角度”石墨烯除了会形成超导态,还会形成另一种电子态。在同时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中,团队展示了交叠的双层石墨烯系统会出现一种新的绝缘态——莫特绝缘体态。
两个系统可以通过改变旋转角度和电场来轻易调整。这意味着,该成果将提供一个全新的二维平台,以供科学家们理解曾长期困扰物理学界的高温超导电性的起源问题,并打开了一扇研究非常规超导体的大门,同时也为全新电学性能的开拓和工程化铺平道路。
这一发现轰动业界,被称为石墨烯超导的重大进展。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传说中毙稿率高达90%的《自然》杂志上连发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年仅22岁,他就是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曹原。
4 “基因剪刀”首次让皮肤细胞变身干细胞
2006年,格莱斯顿研究所的山中伸弥,用4种被称为转录因子的关键蛋白处理普通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标志着未成熟的细胞能够发展成所有类型的细胞。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格莱斯顿团队不使用转录因子,而是通过向细胞添加化学品混合物,制造出了诱导多能干细胞。
而在2018年的研究中,格莱斯顿团队提供了制造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第三种方法——使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直接操纵细胞的基因组,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新方法不仅有助于科学家更方便地获得重要的细胞,也能进一步了解细胞的重编程过程。
其实,诱导多能干细胞就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具备分化成多种细胞的潜力,可用于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而“基因剪刀”则能精确查找一串代码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进行删除或修改。
现在的新方法与之前的截然不同,可帮助人类更简单快捷地制造出诱导多能干细胞,未来也能将皮肤细胞直接重编程为心脏细胞或脑细胞等,它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巨大助力。
5 科学家首次精确定位“幽灵粒子”起源
2017年9月,来自太空的一个高能中微子横穿南极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一石激起千层浪,科学家争相为其追本溯源。今年7月,数十个科研团队在《自然》《科学》杂志撰文称,这个“落入凡间的精灵”可能源自一个距地球约37.8亿光年的耀变体(Blazar)。耀变体是由星系中央的巨大黑洞吸积大量物质而产生的剧烈天文现象。
科学家称,产生中微子的耀变体可帮助解决天文学的一个百年谜团:不时拜访地球的宇宙射线从何而来?
宇宙射线是由宇宙中的“爆发事件”抛射出的带电粒子(主要是质子),是自然界中能量最高的粒子。1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其源头,但通过对其行进路径进行反向追踪不可能做到,因为在抵达地球前,其飞行路径已被地球磁场严重扭转。
但无论宇宙射线起源何处,有“幽灵粒子”之称的高能中微子都很可能与其“相依相伴”。中微子几乎没有质量,并可以保持稳定不变,这使其成为研究宇宙射线的极佳“信使”。中微子给科学家指出了一条穿越迷雾的路,不过,关键是要在它们抵达地球时捕捉到它们。
主要科学目标是借助中微子寻找高能宇宙射线起源的“冰立方”天文台此次立下大功。如果结果正确,那么,这个耀变体可能是宇宙射线首个“验明正身”的来源。
6 火星极地冰盖下存在液态水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至少在目前,当人们寻找地外生命时,这仍是圭臬。
2015年,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告诉我们,红色星球的沟壑,很可能是高浓度咸水流经所产生的,这是火星存在流动液态水“迄今最强有力证据”。但还不是实证。
直到今年,意大利科学家报告在火星上首度发现了一个地下盐水湖,这座湖位于火星南极冰盖之下,直径约20千米。研究人员称,这是火星首次发现持久水体存在的痕迹,解决了关于红色星球是否存在液态水的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处水体的发现,不仅仅是增加了人们对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期待。
从长远角度来看,火星虽然温度不太好、大气不太足,但也不会像一些奇葩的星球那样完全不可改造,且火星与我们距离适当,表面积也与地球的陆地面积相当,当人类考虑到移民外星球时,火星经常是第一选择。现在,液态水的发现使这种情况变得更加可能。
从近处来说,这对科学家利用冰盖解读火星气候变化 历史 十分关键,是未来数年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科学目标,同时,它也将是本世纪人类登陆火星前,基地建设的最重要资源。
7 反氢内基准能量跃迁首次实现
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反物质去哪儿了?
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应该创造了等量物质和反物质。等量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就会“同归于尽”,但大爆炸之后到现在,宇宙仍充满由物质组成的各种天体。既然物质还在,那反物质去哪儿了?
氢原子最简单,所以反物质研究由反氢原子开始。
100多年前,科学家首次在氢原子内观察到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跃迁——莱曼-α(Lyman-alpha)跃迁,即当氢原子的一个电子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时,会发出一系列紫外线辐射。
8月22日,加拿大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学家在《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首次在反氢原子内实现并观察到了莱曼-α跃迁,向冷却和操纵反氢原子迈近了一步,有望开辟反物质科学的新时代。
操控反氢原子有何意义?从理论上来说,500克反物质产生的破坏比世界上最大的氢弹威力都要大,虽然科学家已能制造并抓获反物质,但其存在时间太短,且代价太过昂贵。反物质如能操控,将能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8 科学家造出全新光物质形式
光学行为能“弯曲”物理规则吗?
光子作为几乎没有质量的基本粒子,是一种“超然”的存在——如果你把两束激光相对,光子只会连个招呼都不打,互相穿过。但在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联合团队,让光子相互作用产生一种物质形式,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都说这就像一个真实版的“光剑”——光束之间会彼此推拉产生对抗。
2018年,仍然是这个团队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实现了三个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即粘在一起形成了此前未被观察过的一种全新光子物质。
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弱激光照射,它们不是作为单个、随机分离的光子通过致密的超冷铷原子云,而是成对或者三个光子结合在一起——这表明在光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结合后的光子,实际上得到了电子质量的一部分,这些有质量的光粒子传播速度变慢,比没有相互作用的常规光子速度慢10万倍。
这个团队的“主业”,其实是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他们的实验结果告诉人们,光子确实可以相互吸引或者彼此缠绕;并且,如果它们可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那么未来一定会被用于超快的量子计算以及由光组成的复杂晶体中。
9 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小行星“贝努”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所有的追寻,都只不过是回答这三大“天问”的尝试。
我从哪里来?也就是生命如何起源的?传说约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地球还是一颗充满熔岩的星球,恍如地狱。突然,一颗不知“乡关何处”的小行星“误入藕花深处”,闯入太阳系,与地球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撞击。这次撞击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带来了有机物和水,为地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关键条件。
小行星是约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碎片。有科学家认为,对小行星样本进行原子级分析有望为上述假说提供重要证据。于是,201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肩负重要使命的“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OSIRIS-Rex)朝小行星“贝努”(Bennu)整装出发了。
12月10日,NASA兴奋地宣布,OSIRIS-Rex发现小行星的岩石外表下暗藏着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羟基的踪迹,这使直径500米的“贝努”具有孕育生命的潜力,或许也蕴藏着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2023年,探测器会将这些物质的样本送回地球,届时,科学家将获得与太阳系 历史 和演化有关的宝贵资料,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地球的过往与未来、更好地洞悉生命的起源。
10 嫦娥四号探访月背
12月8日2时23分,中国的嫦娥四号乘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于明年1月进行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如果成功,它将实现人类 历史 上首次在月球背面投放着陆器和月球车;同时也将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和中继通信。
谁不曾仰望苍穹星海,渴望穷尽宇宙的奥秘?月球这颗陪伴了地球40多亿年的邻居,自古以来就寄托了国人团圆和满之愿景,国人也因此对它多了一份感性。
但正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指出的:“涛之起也,随月升衰。”由于引力的潮汐锁定效应,月球只有一面朝着地球,从未有人见过月球背面,这给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且因为月球本身的阻隔,任何飞行器到达月球背面区域后会失去通信能力。
面对如此神秘的月之背,中国在今年5月成功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测控站之间搭建了一座传输信号与数据的桥梁。
嫦娥四号此次背负着勘探艾特肯盆地——冯·卡门陨石坑的重要使命,该陨石坑被认为是月球最古老的撞击特征。而此次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秘旅程,将为人类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线索。
它也为太空 探索 注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欧洲空间局(ESA)相关人员称,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预计会对月球的组成和 历史 产生新的认知,将是解开月球奥秘的一个里程碑。
《科学》杂志称嫦娥系列任务“雄心勃勃”,是伟大的先锋工程。(张梦然 刘 霞)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
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4、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
“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
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百度百科—“海翼”号水下滑翔机
中国科学院网—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百度百科—C919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新闻发布会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来的。
这项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28次,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科技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普及科技知识,让民众更好的了解我国的科技进步程度,这次评选的十大科技新闻中有三条是关于航天航空的、三条是关于生物科技的、两条是关于电子科技方面的还有一条是关于工业制造的,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在2021年发生在我国的十大科技新闻都有哪些:
一、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领域的新闻中涉及到了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开启长期驻扎模式、嫦娥五号样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涉及到了太空、月球、火星,2021年可以说是太空元年,在这一年中不仅取得了我国自己的月壤,而且在航天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二、生物科技领域
生物科技领域主要涉及到了通过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植物到动物基因转移被证实。这些都是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突破。
三、电子科技领域
电子科技领域主要集中在量子方面,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四、制造业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主要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为我国形成低温产业群奠定了基础。
你知道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吗?欢迎留言讨论。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了,这是怎么选出来的
中国空间站开启了长期存在的时代,中国实现了二氧化碳和淀粉的从头合成,我们的团队在2021和1400兆电子伏中获得了“戈登贝尔奖”,用于超级计算应用,打破了“量子霸权”,中国科学家观测到最高能量光子嫦娥五号样品的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公布,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快速从头驯化取得了新的突破,我国已成功研制出-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设备,首次证实了植物向动物的功能性基因转移,稀土离子实现了多模量子中继和1小时时间储存。
世界上第一个“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诞生,核聚变朝着“点火”迈出了一大步,科学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基因剪刀”首次治疗遗传病,出现了历史上最冷的反物质,“芝麻大小的心脏模型”问世,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两项数学突破科学家在实验室成功构建了早期人类胚胎状结构,稳定自由的激光传输创下了世界纪录,科学家“画”出了原子最清晰的“特写”。
这次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28次,对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普及科技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年度评选活动迄今已举行了28次。评选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对普及科技发挥了积极作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在初始熔融过程中不参与富含钾、稀土元素和磷的“克里普物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克里普物质”的富集特征是岩浆后期大量矿物结晶凝固后残余部分富集。
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5号着陆区岩石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发热元素的主流假设,揭示了月球晚期的岩浆过程。本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间分辨率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珍贵地外样品的年代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
2021 年 1 月 7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 4600 公里 的 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 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2021 年 2 月 3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 70 米口径全可动天线 于今日完成验收,将投入使用。 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天线, 将用于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负责接收“天问一号”回传数据。天线可以 360 旋转 ,俯仰角度可达 0 -90 ,能精准定位到火星。
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届国际 固态电路 会议上,该所发布了一款 高性能 77 兆赫兹毫米波芯片及模组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 2颗 3 发 4 收 毫米波芯片及 10 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 38.5 米 ,刷新了当前 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纪录 。
2 月 19 日,中国慧眼卫星团队在京宣布, 慧眼卫星 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 X 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 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 射线暴包含的两个 X 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 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 ,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2021 年 2 月 27 日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我国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 ,25 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注册申请。这是我国 首家获批的腺病毒载体 新冠病毒疫苗,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
3 月 5 日,我国空间物理学家、 山东大学 空间科学研究院 张清和 教授率领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 北极上空 发现了类似台风的 “太空台风”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并被《自然》选为研究亮点。
3 月 12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 教授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个 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 ,可 1 秒内 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
3 月 13 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参加联合申报的 “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 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 拉萨 。
3 月 16 日,利用我国 西藏羊八井 的 AS γ 实验阵列,中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遗迹 SNRG106.3+2.7,发射出了超过 100 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被超新星遗迹中的激波加速到 拍电子伏特 (1000 万亿电子伏特)的宇宙射线与附近的分子云碰撞产生的。因此,该超新星遗迹成为银河系中一个候选的 “拍电子伏特宇宙线加速器” ,为解开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之谜打开了重要窗口。
3 月 16 日,安徽 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成功实现 200MeV( 兆电子伏)稳定质子束流从治疗室引出,这标志着国产世界上 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 。
3 月 17 日, 山东大学 “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 攀登计划创新团队 夏利东 教授课题组,携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 50mm 白光日冕仪在 四川稻城 成功观测到太阳白光日冕图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 K 冕白光 图像。
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国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宣布成立 中国工程师联合体 ,旨在团结起 4200 多万工程 科技 人才,激发广大工程师创新活力,服务 科技 经济融合发展,深度参与工程领域全球治理。
3 月 18 日, 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 获 科技 部批准组建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这是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3 月 23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在 浙江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物联网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青岛 市依托 海尔 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 智慧家庭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大连市 依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等单位建设 洁净能源 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3 月 24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徐飞虎 团队等实现超过 200 公里 的远距离 单光子三维成像 ,首次将成像距离从 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
5 月 8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院士 团队近期成功研制了目前国际上 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 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 ,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 62 个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网公布,支持 苏州市、长沙市 建设国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
3 月 29 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利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离子加速器、美国阿贡实验室原位离子辐照等大科学装置,并将离子加速器与透射电镜相连,该所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 核径迹 在高能离子轰击下半径缩小、长度变短的完整过程。这一观察将更精准地限定 岩石 的年龄,进而分析解读地球和生命的演化。
3 月 30 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正式发布。报告认为, 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 “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入人类 。
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逐步向用户开放,其输出功率高达 10 拍瓦,即 1 亿亿瓦,脉冲压缩后宽度达到飞秒量级,相当于 10 个太阳 辐射到地球的总功率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由此得名 “羲和” ——传 说中“十个太阳的母亲” 。
4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我国 内蒙古宁城县 发现了 1.25 亿年前的“宁城中华草” , 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 单子叶 植物化石,为科学界研究植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4 月 7 日,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 彭慧教授、 孙汭教授 与 法国马赛大学 埃里克· 维维尔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发现 成年肝脏造血前体细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细胞( 肝脏定居 NK 细胞) 的分化潜能及调控机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细胞的骨髓外发育新路径,为阐释肝脏天然免疫优势状态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4 月 10 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重要奖项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在北京揭晓,共评出 100 个获奖项目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 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本次评选适逢该奖项十周年纪念,并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
4 月 12 日, 坐落于 广东东莞 的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 就像一台 “超级显微镜” , 它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中国散裂中子源隧道内装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 3 台中子谱仪等。这一国之重器通过国家验收,成为 世界上第四个脉冲散裂中子源装置 。
4 月 13 日,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发布消息,在近期开展的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种,将其命名为 巫溪虾脊兰 ,最终确定为虾脊兰属的新种。(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质及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 动物的繁衍和生存, 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誉为 “三峡的生态明珠” 。)
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年 Netexplo 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 由技术领域全球知名大学组成的 Netexplo 大学网络历时一年, 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了 10 项极具突破性的 数字创新技术 , 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入选 。
4 月 17 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 液氦温度(零下 269 摄氏度)千瓦级 和 超流氦温度(零下 271 摄氏度)百瓦级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
5 月 7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 中国国药集团 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这款疫苗成为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第六款疫苗 。并且是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首款灭活疫苗 。
5 月 7 日, 湖南大学刘渊 教授团队使用 范德华金属集成法 ,成功展示了 超短沟道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其有效沟道长度最短可小于 1 纳米 。这项“微观世界”的创新,为“后摩尔时代”半导体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5 月 9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超优千号” 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 三亚 种植了50 亩地进行高产攻关,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 3 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 1004.83 公斤,这是 热带地区首次 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 超 1000 公斤 。
5 月 11 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发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报告说, 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前一年增长 45%以上 ,创下自 1999 年以来的最大年度增量。报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装机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 80%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量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实现并网。
5 月 17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 Springer Nature 联合发布了重大发现——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 LHAASO )”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来自 天鹅座 内的最高 1.4 拍电子伏伽马光子(拍=千万亿)。专家表示,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变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机制的传统认知,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
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吴孟超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吴孟超院士被誉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从医 70 多年来,成功救治了 1.6 万余名患者。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 )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 1.2 亿摄氏度 101 秒 和 1.6 亿摄氏度 20 秒等离子体运行, 将 1 亿摄氏度 20 秒的原纪录延长了 5 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 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6 月 1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 我国在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以及贵州、内蒙古、 甘肃、 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这 8 个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 云计算、 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 “东数西算” 工程的战略支点, 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6 月 21 日, 云南大学 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专业期刊《药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 从中药五味子 中获得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物质靶向 TRBP 蛋白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
6 月 25 日,《 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 核技术 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对提升医用同位素相关产业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7 月 8 日,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在 上海 开幕,300 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其间还将举办 100 多场论坛,包括图灵奖、 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上千位国内外嘉宾将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话题。
7 月 11 日电,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成功研发的跨模态通用人工 智能(AI)平台“紫东太初” 9 日正式对外发布,其以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基于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 可支撑全场景 AI 应用。
7 月 19 日, 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 1 号” 现场会在 江西省上高县 举行,这一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
7 月 27 日, 第 23 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年会围绕 科技 社团发展与治理、 碳中和、“90 后” 科技 人才成长 等领域, 设置 25 项专题活动陆续在京津冀三地展开。 年会期间,还将成立“一带一路”绿色智造产业联盟,并发布《2021 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等系列报告。
8 月 2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完善 科技 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围绕 科技 成果 “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 完善评价机制,作出明确工作安排部署。《意见》要求, 科技 成果评价要坚持 质量、绩效、贡献 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8 月 18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要 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 ,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可提高到 不超过 60% 。
9 月 11 日, 由中国科协、 中宣部等 13 部门联合举办的 2021 年 全国科普日 活动开启,今年的主题是 “ 百年再出发, 迈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强” 。
9 月 22 日,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马延和 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 11 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 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 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10 月 20 日悉, 全国首个 煤炭智慧矿山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在 山西 建成, 可实现安全、 少人无人、 高效的生产模式, 帮助煤炭行业进行数字化、 智能化转。
两院院士评出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什么
经过两院院士精心评选,一系列具有科技前沿、新研究领域、重大突破、代表最新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的新研究项目得以向世人呈现,2021年中国的十大科技成就是:一是象征中国航天领域最新成果,火星探测成功着陆取景、中国空间站作用愈来愈强、嫦娥五号月球取样取得新进展;二是实现从无机物向有机物转换,成功实现了将二氧化碳合成人工淀粉,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三是新研究成功赶超世界,如量子计算机、高能光子、超低温制冷设备、稀土离子等;四是生物基因有重大突破,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这些新科技成果,代表了中国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在科技研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这些研究成果必将促进世界科技大发展。
2021年,中国科技届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我国在科技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月球全息影像、登陆火星等等,在航空领域,中国人的足迹越来越多。我们正向着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许多新研究、新成果,正在一步步改写着中国产业进程。一些重大发明研究,也助推了产业繁荣昌盛。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科技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上述十大科技发明,已经在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譬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等,这些新提法,就是由中国人创设出来的,正在改写着人们对以往经济发展的认知。
在当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新冠疫情泛滥,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谁就可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中国科技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既是广大科研工作者默默无私奉献的结果,又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勇攀高峰的结果,更是对中华精神的传承发扬。
科技人员迈进新时代,在全国上下一心的激励下,一定会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强的科技产品。这造福了中国人民,更造福了全人类。
本文相关文章:
imac pro为什么停产(iMacPro全球下架,为何这款产品会被突然下架)
2024年10月18日 17:25
荣耀v40发布会(快速看完荣耀发布会!产品亮点明显,就问定价良心不)
2024年10月18日 00:35
邯郸哪有卖手机的最好国产品牌比较全的?邯郸二手手机交易市场在哪里
2024年8月9日 10:10
联想g455ax参数(有谁了解联想笔记本G455AX M340这台电脑是家电下乡产品吗)
2024年7月12日 21:15
苹果发布会ipad air5(苹果发布会官宣3月9日举行,产品的配置会有哪些改变)
2024年7月8日 10:28
求推荐数码产品的评测网,想了解一下信息?有没有专门介绍数码产品的网站
2024年7月6日 21:49
索尼历代录像机旗舰机(除了索尼的摄像机以外,你是否还用过索尼其它的电子产品)
2024年6月26日 23:55
尼康高端单反相机价格(尼康单反相机中 哪个型号属于中高端产品,价位多钱)
2024年6月9日 08:16
华为“能源与基础设施产品线”是做什么的有大侠了解吗,我被华为录用分到了这个产品线?华为ODN光缆接头盒部门负责人是谁
2024年6月2日 08:51
leica 徕卡测量官网(瑞士徕卡(leica) 都有哪些产品 在中国有总代理吗)
2024年5月22日 11:06
如何选择固态硬盘(如何选购固态硬盘,致态品牌产品选哪款比较好)
2024年5月20日 08:00
更多文章:
dell d600(DELL-D600 CPU超频,BIOS设置)
2024年5月3日 00:50
ipad和电脑的区别(苹果的IPAD和国产的平板电脑有什么功能差别)
2024年8月13日 02:40
电信笔记本无线上网卡(怎么办理电信无线上网卡(笔记本电脑)说过程)
2024年7月13日 09:35
y460摄像头驱动(联想Y460 I3在WIN7下无法安装摄像头驱动)
2023年10月8日 17:10
联想手机k900(联想k900手机总是自动关机,然后又自动开机)
2024年8月12日 22:20
IBMT43待机电流0.005 虽已修复,但求解?ibm thinkpad t43 如何更换主板电池
2023年7月24日 14:10
gtx1080笔记本(GTX1080,i7-7820HK,32G内存,固态硬盘的笔记本,能开2K全高特效完绝地求生吗)
2024年7月11日 19:05
索尼笔记本中国官网(索尼sve151c11t VAIO E在中国官网没有这个型号)
2024年6月24日 14:54
戴尔3650台式机(DELL 3650灵越 台式机 加了内存条系统读不出来)
2024年7月30日 01:30